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!

我知道了

2025年09月11日

上一期 下一期
第三版:智慧
2025年09月11日

在千年文脉中寻找精神原乡

—— 读《中国文化课》有感

“立身以立学为先,立学以读书为本。”——欧阳修。如同世界读书日宣言的那样,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,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,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,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。

在此,平原时讯编辑部邀请您,来电来信与我们联系,为大家推介一本好书,分享读书感悟,与我们共同加强自身建设 书香润泽平原。

扫描二维码,登陆新华悦购,打开定位为平原新华书店,即可购书。

 

请扫描二维码

下载新华悦购APP

 

□  李绪鑫

 

本报讯  余秋雨的《中国文化课》,这本书以时间为轴,以人物为纲,用诗性的语言和哲学的思辨,将中国文化的浩瀚长卷徐徐展开。它不仅是一部文化通识读本,更是一场唤醒民族精神基因的启蒙之旅。

余秋雨开篇阐述了自己对文化定义的理解:“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,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。”这一简洁定义解构了文化的抽象性——它不仅是典籍中的思想,更是渗透于日常的呼吸。例如,中国人对“家国同构”的认同、对“中庸之道”的践行,乃至对“清明采菊”的审美偏好,皆是文化基因的外化。这种动态视角让我们意识到: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绵延五千年,正是因为它始终在传承中创新,在包容中超越。

以往谈及“中国文化”,脑海中常浮现的是博物馆里静默的青铜器、教科书里抽象的哲理、或是旅游景点中程式化的符号。而《中国文化课》最震撼我的,是其将文化还原为活生生、喘着气的生命体。

屈原的《楚辞》带着南楚巫风的瑰丽与哀怨,敦煌壁画里飞天的舞姿诉说着民间信仰的虔诚与想象力,《清明上河图》则是一幅活力四射的市民生活全景图......让我明白,文化,不是孤悬于象牙塔的标本,它始终根植于最朴素的日常生活与情感。

 每一次思潮的涌动、每一次制度的变革,无不是先民面对生存困境、时代挑战时做出的艰难探索与智慧抉择。这让我深刻理解,所谓的“传统”并非一成不变的化石,而是一部充满张力、试错、融合与创新的动态发展史。

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深刻的“文化自觉”过程。那些曾被视作理所当然的习俗、观念、审美偏好,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哲学根基被一一揭示。

同时,这本书也告诉我们,真正的继承并非全盘照搬,而是立足于当代语境,进行“创造性转化”与“创新性发展”。这不再是遥远课本上的“知识”,而成为了理解“我是谁”、“我从哪里来”的关键线索。这种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确认与理解,是抵御虚无、构建意义感的重要基石。

合上此书,恍若完成一场跨越五千年的精神远征。余秋雨以学者之严谨、诗人之浪漫、哲人之深邃,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动态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,让古老的智慧之光穿透历史的尘埃,照进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与焦虑。他让我们相信:文化不是博物馆的标本,而是流动的江河;传统不是沉重的行囊,而是飞翔的翅膀。正如书中所言:“文化的最终目标,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。”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,《中国文化课》不仅是一部知识读本,更是一份精神地图,指引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,找到精神的坐标。

 

主办:平原县委宣传部 承办:平原新华书店  平原县融媒体中心







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。
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,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。谢谢!
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